Ezra Pound《在地铁站》的翻译
机缘巧合,有幸与一位比较文学博士Z谈诗。Ezra Pound是个传奇人物,按下传奇不表,在此只借其一首有名的小诗的中译说个事儿。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查了一下,有个网页给出了多种翻译,我感觉几乎都失了味,问题出在语序上。译者没有仔细体会到原诗的动态。
原诗画面动态感很强,而且有点神秘性,先是一个结果:闪现。然后读者心理期待,,什么闪现?,,结果第一波闪现出来的图像是一批人脸,下来才把人脸安到后现的人群里。然后下一个镜头是类比:花瓣,,,接着才将花瓣安插在后现的黑黑树枝上。大多数中译,都是顺着从大到小的语序先写了“人群”,然后才是脸,这样就倒回了平铺直叙,把原诗图像的动态趣味完全丢了。4号李德武、6号飞白和11号郑敏的翻译第一句名词顺序对了,但第二句仍是从大到小,而且结果提前的神秘感也丢了。10号江枫的翻译,两句顺序都对,都是从小到大的动态次序,但是结果提前的感觉还是丢了。
Z博士说:“语序问题我觉得是中英文的不同点,译者也没办法。没错,画面感,这首是Pound最典型的Imagism的代表作,是大师学习了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汉字后的作品。”
另外,Z博士指出“很多人都被apparition打败,读庞德的笔记就知道这里不是鬼影什么的,是很温馨的画面” (13号余光中和14号洛夫的翻译)
Z博士以广博的见识细细点评了各家翻译,我很佩服。Z博士最认可5号赵毅衡的翻译,但我还是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语序习惯导致的对原诗动态图像趣味的破坏。诗不只是要静态地说清几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有时候说的过程和顺序也是产生美的关键。这里是我的一个尝试,甚至牺牲了我认为不是绝对必要的押韵:
浮现的张张面庞于人流中,片片花瓣在湿黑的树干上。
欧美人冬天穿着尚黑,地铁站里的涌动人流宛若一条爬行的黑色巨龙,一张张人脸是里面的亮色。庞德发表此诗时人在伦敦,但据说写的是巴黎的地铁站,想必是冬天火车刚到站的景象。
下面是我查到的十四种中译版本:
1.在地铁站 人潮中这些面容的忽现; 湿巴巴的黑树丫上的花瓣。(罗池)
2.地下车站 人群中幻影般浮现的脸 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钟鲲)
3.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幻影; 潮湿又黑的树枝上的花瓣。(成婴)
4.在伦敦的地铁车站里 这些脸的幻影在人群中, 一条潮湿的、黑色枝干上的点点花瓣。(李德武)
5.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庞的闪现; 湿漉的黑树干上的花瓣。(赵毅衡)
6.在地铁车站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飞白)
7.地铁车站 人群里忽隐忽现的张张面庞, 黝黑沾湿枝头的点点花瓣。 又: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 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裘小龙)
8.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又: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杜运燮)
9.地铁站里 出现在人群里这一张张面孔; 湿的黑树枝上的一片片花瓣。(张子清)
10.在一个地铁车站 这些面孔似幻象在人群中显现; 一串花瓣在潮湿的黑色枝干上。(江枫)
11.地铁站上 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郑敏)
12.人群里这些脸忽然闪现; 花丛在一条湿黑的树枝。(流沙河)
13.人群中,这些面孔的鬼影; 潮湿的黑树枝上的花瓣。(余光中)
14.人群中千张脸孔的魅影; 一条湿而黑的树枝上的花瓣。(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