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木心聆听梅纽因
2024年3月1日按: 我2020年1月4日在豆瓣上发过一篇帖子,还原了木心笔下的一场梅纽因小提琴音乐会。这对考据癖、还原癖来说,是很有意思的娱乐,但同时也能帮助读者以第一视角精准地贴近木心当时的生活环境,对加深理解其更大范围的作品不无裨益。现在检查发现一些链接失效了,比如三个曲目中的第一个,不得不重新找了一个版本替换。更新此文的时候顺便搜索了一下,发现了一篇较新的文章也有相似的意趣,点评文章的同时试图还原这场音乐会(读木心《S.巴哈的咳嗽曲》| 春秋笔法,惜字如金),里面的文学评论内容,比如点评意识流写法等等,我的文章里没有关注,可以参考。但是这篇文章里还原音乐会可以说是做得一塌糊涂,第一个曲目因为没有第二种可能,所以没出问题;第二个曲目,作者自己把Partita No.1 和 No.2混为一谈,讲得一团乱,细节内容基本上全错;第三个曲目因为木心把舒伯特称为“修培尔特”,这位作者牵强地把这首曲子当成了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另外一个好笑的地方是,木心写到梅纽因中途调G弦,这位作者联想翩翩,大发赞叹,大意是说大师极度尊重听众,拉着拉着弦松了,音微微不准,就一定要认真调好。而根据我交叉考证陈丹青对当晚的回忆,其实只是拉到半截,弦断了,换了一根。话说陈丹青的那段文字描述得极为传神,寥寥几笔写出了大师的沉稳超然、聚光灯下如在无人之境,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具体文字看我的摘录。
既然是还原,那就应该看看梅纽因大师当时的形象。趁这次更新,找了一张时间上最为接近的照片,是梅纽因病好之后在别处巡演,照片摄于木心那一场之前的十几天,当时梅纽因67岁、木心57岁:
以下是2020年原帖转录(替换过链接曲目):
还原木心在林肯中心听梅纽因小提琴音乐会的那一夜
声色犬猫
来自: 声色犬猫(音乐美术宠物)
2020-01-04 10:05:23 已编辑
木心:S.巴哈的咳嗽曲 (https://www.jianshu.com/p/f0a48ce60fbb) ——《散文一集》台版
【冬夜(大雪之後)。 林肯中心,梅紐沁獨奏。(友人早買了五章票,票上八時入場。七時找出兩張,車程約四十五分鐘,我們最終是三個人,還得上廁所……我們說了,也就入場如儀。美國至少有這點文明。當然三個人活該坐在三個角落。節目單來不及拿,也是忘了拿。) 第一是SONATA形式的,竟聞所未聞,竟把德彪西聽成了是德彪西逝世一二十年後的人寫的,我的無知多可怕。聽眾咳嗽,悄然如空谷兩三跫音。 第二是巴哈的,PARTITA №2,記得是D調,可愛的純粹的小提琴獨奏。(鋼琴也推到後臺去,美國至少有這點認真,或梅紐沁認真。) 全場此起彼落的咳嗽聲此落彼起——真心誠意的,像海的浪花,或草原上散佈的野花,亮麗的。 此演奏廳的音響效果之佳顯示出來,咳嗽多清晰,多傳神,梅紐沁也拉得好。我一味地責怪自己一味地去聽咳嗽。看海的時候,先見浪花。羊嚙草,我也這樣這樣採白的黃的花…… 何不在家咳完了再來,何不將咳嗽存在銀行裡。古典音樂會不致達旦,散場,一起總咳嗽,豈非更心曠神怡。 梅紐沁一聲不咳地拉這曲漫長的PARTITA,五個樂章令人同情,而自始至終絕妙,就只中途調了調G絃,緊了一下弓,此外堪稱完美。 幕間休息,全場咳嗽大作,有博愛平等自由革命成功之感,除了不咳嗽的,其他全咳了。 第三是絃樂重奏,還是可說是梅紐沁小提琴獨奏音樂會。修培爾特不對,樂章的安排不對,第一章就是交響樂交響詩的料。十九世紀,如果要談每個世紀各有各的聰明各有各的蠢笨,十九世紀音樂家在設計樂章上表彰了相當的蠢笨,誰能例外,貝多芬不例外,勃拉姆斯也許危危險險倖免。 而最完美的是謝幕之頃,熱烈的掌聲(尤其前排的一群不穿晚禮服的老太太),熱烈的掌聲淹沒了咳嗽聲,我仔細辨別,那時,即梅紐沁謝幕時,不是掌聲淹沒了咳嗽聲——沒有一個人咳嗽。 我起誓,是沒有的。】
注:
梅纽沁 = 梅纽因 Yehudi Menuhin
S.巴哈 = 巴赫 Sebastian Bach
德彪西 = Claude Debussy (1862.8.22-1918.3.25)
修培爾特 = 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纽约时报1984-01-11 C20版有一个简短告示:梅纽因生病,1984-01-15 星期天下午3点的音乐会改期至3月11日晚8点,原票有效,节目不变:
New York magazine, January 16, 1984
New York magazine, March 12, 1984 (曲目:德彪西、巴赫、舒伯特)
纽约市1984年天气记录: https://thestarryeye.typepad.com/weather/2012/02/new-york-weather-highlights-1984-.html
以上记录表明那一冬多雪,3月8日夜到3月9日,下了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木心文中开头即交代“冬夜(大雪之後)”,当是对应于此。当时大雪之后,天气极寒,加之美国习惯春天从春分日起算,所以3月11日称为冬天是没有问题的。木心“文学再出发”三十五周年,台港九位文化人谈木心 :【著名文学出版社“洪范书店”很快为木心出版了《散文一集 》(1985)与《琼美卡随想录》(1986)两本文集】说明时间上也没有冲突。
综上,我认定,音乐会时间是1984年3月11日星期天晚上8点,在林肯中心的Avery Fisher Hall音乐厅(注:2015年后改名为David Geffen Hall),此时是木心迁居至琼美卡的次年,如果是友人开车从琼美卡到林肯中心的话,45分钟车程也非常符合。如果是坐地铁加步行,那得一个小时了。
陈丹青在《张岪与木心》书中提到,那一晚听音乐会的三人中有他,而且“S. 巴哈咳嗽曲”这篇文章就是陈撩拨木心写的。搜索发现陈丹青有一篇音乐笔记外国音乐在外国(之二),里面有如下文字描绘的当是那晚的梅纽因:
“舞台空旷,梅纽因兀自拉一首巴赫的很长的帕蒂塔。弦断了,他腾出手,翻转琴身,找到断弦,揪出,调弦,试音。台下咳嗽声此起彼落,他微微笑着,像在自家书房孤灯独对的那么一副神色。”
另,陈丹青夫人黄素宁“曾于1988年移居美国纽约”,所以这晚音乐会的第三个人不是她。
附:在eBay上找到一张1983年12月11日的票样,右下角写明迟到者将被临时指定座位,所以有“當然三個人活該坐在三個角落。”的尴尬。
音乐会曲目还原:
“第一是SONATA形式的,竟聞所未聞,竟把德彪西聽成了是德彪西逝世一二十年後的人寫的”
估计是Debussy: Violin Sonata in G Minor, L. 140。这天晚上的钢琴演奏是Paul Coker。这也是当晚节目中唯一用到钢琴的,所以第一曲结束后“鋼琴也推到後臺去”。
YouTube上找到一个梅纽因和列夫·奥博林(钢琴)合作的版本:
Violin Sonata in G Minor, L. 140: I. Allegro vivo
Violin Sonata in G Minor, L. 140: II. Intermède. Fantastique et léger
Violin Sonata in G Minor, L. 140: III. Finale. Très animé
“第二是巴哈的,PARTITA №2”:
Violin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I. Allemande
Violin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II. Courante
Violin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III. Sarabande
Violin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IV. Gigue
Violin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V. Chaconne
“第三是絃樂重奏”,可能是这个,梅纽因最喜爱的舒伯特曲目String Quintet in C Major, D. 956:
YouTube上有一个版本:
Violin: Yehudi Menuhin
Violin: Robert Masters
Viola: Walter Gerhardt
Cello: Maurice Gendron
Cello: Derek Simpson
Composer: Franz Schubert
String Quintet in C Major, D. 956: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一乐章规模较大,所以有“第一章就是交響樂交響詩的料”)
String Quintet in C Major, D. 956: II. Adagio
String Quintet in C Major, D. 956: III. Scherzo. Presto - Trio. Andante sostenuto
String Quintet in C Major, D. 956: IV. Allegretto